去年以来,马云关于大数据与计划经济的多次发言,在经济学界掀起一场不小的争论。
2016 年 11 月 19 日,马云演讲称:" 过去的一百多年来一直觉得市场经济非常之好,我个人看法,未来三十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数据的获取,一个国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可能被我们发现。"
对此,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接受采访时说," 有人说用现在的大数据和计算机来收集信息,建立全国网络,这个办法罗马尼亚做过,苏联也做过,上世纪七十年代网络就建成了,都没有成功。所以说有了大数据就能搞计划经济,这个说法是非常可笑的。"
随后,更多的经济学家加入讨论,纷纷批判计划经济回溯思潮。
大数据真的会使计划经济越来越大?二者有什么关系?
「意见领袖观点」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朱恒源认为," 大数据让人掌握物理信息成为可能,但无法掌握关于人类动机的信息,无法激励个体,从而不可能预期创造。"
朱恒源指出,到现在为止,关于大数据的特别严谨的定义还没有,一般来说,大数据是对于历史轨迹的记载,而且比以前能力更强了。" 然而,这种轨迹是人类过去行为的结果,人类行为的未来走向却是大数据无法提供的,再怎么通过算法计算,也只能是所谓的推断,它不能记载人类的动机,因为不知道动机,也就不能给予激励,这正是人类行为复杂性的体现。"
朱恒源表示," 我们要把计划经济和人们对于经济活动的计划或者规划分开,人们对于经济活动的规划是对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内的资源调配进行规划,而大数据能帮助改进这样的规划。这种规划只是个人或企业对于自身经济活动的调节,而不是人类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计划,包括全部社会经济资源的创造、定价和配置过程。"
朱恒源指出,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协调人类的经济活动,但是人类社会系统资源配置本身越来越受人类自己的社会属性的驱动和影响,而这种社会属性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不能决定的。" 当企业或政府通过大数据掌握了整个经济系统的相关信息以后,我们可以按照大的概率来为未来准备一些应对措施,调动一些资源。这不是经济系统中配置资源的手段,它并没有解决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我们要理解技术手段改变的是什么,技术手段改变了商业运行的效率和模式,但是它没有改变整个社会发展的逻辑。"
朱恒源分析,人类行为的动机或者对行为结果的价值判断是高度主观的东西,大数据可以通过人类过去的行为预测它,但是没有办法确知。" 一个人想要什么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直到人们创造出来某个东西,例如苹果手机。如果这个东西还没有被创造出来,大数据也没有办法预测。无数新生事物其实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自己创造出来的。还有一个问题,人类行为在整体上是有规律的,但是在个体上是没有规律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之间要进行资源的交换、配置,就只能通过市场试错的方式;有了大数据,有了现代信息技术,有了平台技术,我们可以使这种试错的过程能够更快地达到平衡,但是它们不能完全替代整个市场试错过程本身。"
朱恒源认为,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计划经济在确定性的条件下是管用的,但是在存在多样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在现代社会,大数据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它和人类基本的经济制度是两回事,如果权力介入资源配置过程,大数据能力越强,社会风险越大。"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