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outhern Jiangs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程苗苗 CHENG Miao-miao;吴海珍 WU Hai-zhen
(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盐城 224051)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224051,China)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发展路径为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科学视角。本文主要探究产业融合背景下的苏南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从研究模式发展、分析产业发展及成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剖析,研究总结苏南地区如何通过产业转型升级驱动乡村建设成为我国乡村振兴范本,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的苏南乡村振兴建设路径。同时以市场化、村民利益导向提出发展建议,为中国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框架。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rural development path provides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outhern Jiangs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studies the mode develop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sults impact, and studies how the southern part of Jiangsu drives rural construction through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 become a model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and form a uniqu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forms Sunan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path with the main line of th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proposes development proposals based on marketization and the interests of villagers, and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ther parts of China.
关键词:产业融合;“苏南模式”;乡村振兴
Key words: industrial integration;"Sunan model";rural revit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21-0041-04
0 引言
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农村人口数量占比41.48%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决定了我国在走向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近年来,江苏省始终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不仅大幅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使其幸福感和获得感相应提升。苏南地区也凭借着其特有的产业驱动乡村振兴路径,奋力绘制着乡村振兴建设崭新蓝图。
早在1992年,江苏省内乡镇企业产值超百亿元县(市)就涌现出9个,且全部集中在苏南地区。包括江苏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在内的苏南地区作为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不仅是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域之一。此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突出的经济变化和健全的合作经济体系。苏南乡村凭借其城镇化速度、产业集聚等特色,总结出“苏南模式”这一区域经济体制运行模式,并逐步发展为“新苏南模式”和“后苏南模式”。
1 苏南路径演变过程
1.1 村镇主导的乡村发展——“苏南模式”的形成与创新
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经过深入研究苏南地区独特的乡村发展道路,首次提出“苏南模式”这一概念。 “苏南模式”是一种依托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为基础,依靠乡镇企业、集体经济为载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从而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的一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随着苏南模式的初步形成,苏南政府利用地域优势,吸引和引进上海以及周边大中城市的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苏南农业的生产功能已经从苏南乡村的主要职能中逐步淡化,村镇主导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大力发展不仅是为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和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注入了不可小觑的力量,也促进了苏南美丽乡村建设。传统的苏南乡村发展模式也由引进发展型转向开放输出型,一方面使得乡镇工业园区快速成长,也推动苏南传统江南水乡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我国社会转型升级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大潮中,苏南模式率先开始了自身变革创新,苏南乡镇企业改制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类型,以“江阴板块”为代表的上市公司是最具代表性的类型之一,但始终顺应城乡关系发展规律,没有完全改变其主动式与内源式的内涵[1]。
1.2 园区依托的乡村经济——“新苏南模式”的酝酿与发展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给苏南乡镇企业带来了一次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外向型发展机遇。与此相呼应,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地区也先后建立了国家高新区,使得苏南五市初步形成一种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格局。学界对新格局提出“新苏南模式”概念[2],“新苏南模式”下建设的工业园区是转变原苏南模式下粗放、污染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而发展一批高新科技型上市企业。截至2017年末,已有318家苏南高新区孵化的上市企业,而江苏省共有400家上市公司,占比79.5%。(见表1)可以说,工业园区的建立是形成“新苏南模式”的“助燃剂”。
“新苏南模式”不仅转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还致力全面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普惠力度,开拓苏南各村在生活水平、乡村建设、乡风文明、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新征程。对于乡村发展模式也重新进行了规划发展路径和建设目标,逐步形成了以绿色发展为指引,以规模化、集约型的高新工业园区经济为载体,以混合经济模式为支撑,以城乡“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为形态的“新苏南模式”。[3]
1.3 多元驱动的乡村转型——“后苏南模式”的孵化与成型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显示,盲目且一味地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破坏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可知,苏南五市借助20世纪80年代的“苏南模式”和20世纪90年代的“新苏南模式”为苏南地区建设美丽乡村的实现提供强而有力的资金保障,进而逐步形成了旨在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由单一体制转向多元经济,加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注重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起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苏南发展新蓝图的“后苏南模式”。[4]
另外,政府管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苏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建设离不开省政府对村庄的有效规划设计,通过科学规划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村民主体有机融合,避免“千村一貌”且突出地域特色,同时注重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维护村容村貌。
当前后苏南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蓬勃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方面,具体表现为苏南农民实现充分就业、村域经济日益发达。根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等文件要求,苏南各地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农产品“一条龙”式生产,加大科技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
回顾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如今的苏南乡村农业经济也随着产业的优化得到迅速提升,极大推动了乡村及村民们的跨越式进步。凭借苏南政府一系列科学精准的政策引导,苏南乡村自身的经济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由于苏南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充分重视区位优势下的农业创新,从而探索出适宜产业驱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2 产业驱动苏南乡村振兴
苏南乡村建设坚持走“产业活力强劲、生态环境宜居、文化底蕴深厚、服务功能完备、村民乐业幸福”的道路。苏南乡村振兴道路是清晰且有规律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对照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研究苏南地区产业驱动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总结苏南乡村如何实现乡村振兴。
2.1 “产业兴村”,着力使乡村建设强起来
苏南产业路径最亮眼的地方,就在于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发挥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一批乡镇企业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产业路径驱动乡村建设的机制在于,村集体引导一批乡镇企业克服区位劣势,实现从村办厂房到上市公司华丽转变。上市企业将一部分企业利润回馈于村集体,另外还投入大量资金、人才、设施等促使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推动更好的乡村建设,以达到企业—产业—乡村三者良性循环关系[5](见图1)。
■
就江阴市长江村而言,能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江阴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便是得益于产业路径驱动作用。40年前的长江村还是全国有名的贫困村,村公办携手长江村全体村民建立起砖窑厂,以改变贫困的面貌。凭着共同的力量,长江村又创办起长江五金厂、长江化工厂等企业,奠定长江村“产业兴村”的总基调。经过一系列的跨越发展,长江村的村镇产业成长为净资产100多亿元、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51位国家级乡镇企业的江苏省新长江实业集团[6]。
2.2 “产业哺农”,致力使乡村生活富起来
回顾产业驱动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建设的历程来看,从最初的苏南模式下集体经济分红,后经历土地流转开展多元经营的二次经济报酬,再到现今苏南模式,产业的发展实实在在地让苏南村民们富起来。根据江苏省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江阴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532元,全省范围位列第一名;昆山市、常熟市分别凭借30489元、30288元位列全省第二、三名(见表2)。苏南产业驱动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就江苏省城乡收入比,从2017年的2.28:1进一步缩小至2018年的2.26:1,使全体村民实实在在得富起来。
产业发展不仅惠及苏南原生农民,还吸引了更多回乡创业、外来人口扎根于此。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扎根于乡村,乡村才能不断注入活力、焕发生机。根据2017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显示,苏州县域流动人口数为377.29万人,无锡县域流动人数为162.25万人,常州县域流动人口数为92.89万人,镇江县域流动人口数为47.73万人,南京县域流动人口数为152.83万人,促进农村人群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
产业驱动乡村建设路径改善了乡村的生活状态。苏南乡村在物质生活方面,实现全面小康水平。伴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生活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高。苏南五市农村常住居民日常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均低于0.4 以下[7],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了一剂强心针。苏南村民们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情况下,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需要,努力实现自我追求。许多乡村都扩建或新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占地面积在500平方米左右的乡镇文化站有107个,以满足村民们精神食粮,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建设文化活动中心、阅览室等,助推居住在乡村的每个人实现自我追求。
■
注: 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7》.
2.3 “产业美村”,奋力使乡村生态美起来
乡村地区有别于城市地区“钢筋混凝土”,是构成城乡空间的绿色生态家园。苏南多地乡村都致力于打造“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一家一品”的发展格局,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奋力使乡村生态美起来。对于当下苏南地区全面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来说,已基本完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建设要求,在不懈追求打造“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样本区。
苏南各地乡村在2016年江苏省发布的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计划指导下,进一步重视村镇布局的优化,秉持人居环境的改善为目标,科学规划村庄环境布局,奋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以江阴市为例,极大程度上尊重乡村现状,保留村庄自然生态面貌,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打造升级版的现代农村。具体措施是江阴在原来产业集聚的状况下,实施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重点村”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优化配置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打造为“康居村庄”; “特色村”进一步突出自身独有风貌,进一步挖掘内在蕴藏的传统文化肌理和自然文化景观,培育为“美丽村庄”。
乡村之美不单单是绿水青山、青瓦白墙等外延之美,更要给乡村增添“乡土文明”的内涵之美。苏南乡村区别于其他区域,以其古韵深厚、乡土自然、依山就势,临水而居被冠以江南水乡之名。当前,许多苏南乡村都注重保护乡村历史文化,还原乡村形态格局,进而建设村民心中的乡村。村集体组织通过摄影、踏青等一系列方式,增进村民们对乡土文明的认同感,实现每个人心中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故土情。
3 建议与讨论
通过分析苏南乡村建设发展路径,不难看出乡村建设的利益相关者涉及村民、政府、投资者和消费者等,与乡村振兴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不仅共享利益与成果,更要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基于以上角度,为了保证产业驱动乡村振兴路径可持续发展,乡村建设要大力鼓励村民与村集体保护和传承乡村特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调动村民们主人翁意识,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传统与现代相协调、设计理念新颖、文化元素鲜明、品质高端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推动乡村企业、品牌纵深发展。
乡村振兴发展不仅只体现在村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村民的参与程度也直接影响乡村建设成效。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适当减少相关指令性的干预决策同时,加强村民参与决定和选择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行为意识,充分“放权”于村民,使村民主动承担建设美丽乡村和美好家园的责任,鼓励村民参与到例如村庄选举等与村庄公共事务有关的一切公共问题上。另外,现阶段乡村建设的引导者除了重视塑造村民们主动参与的意识之外,也要注重对村民相关技能的培训,激励村民投资、投劳于自己家园的协调建设是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的环节。
早在2015年底,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颁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乡村地区要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多类型多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多形式联动机制,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服务。村集体要将资金整合集中投入到相关产业与涉及到“生态+”“互联网+”的项目建设上,大力支持现代化产业与传统行业、手工业相结合,降低耗能,提高增效。苏南地区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以保持农民收入提高、村容村貌改善、文化乡愁记忆协调发展的成果;各地农业发展方面要调整农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引导产业集聚,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要鼓励社会资本的加入,带动乡村先进管理模式与服务理念升级,形成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科学结构;要大力引进人才,充分利用人才科技,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培育乡村多渠道产业融合模式。
4 结语及展望
本文认为苏南五市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工作目前有如此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是得益于其前人探索形成的依靠乡镇集体经济的“苏南模式”、创新乡村经济升级为工业园区的“新苏南模式”以及驱动乡村经济转型高校生态农业的“后苏南模式”,从而针对苏南乡村经济发展现状,总结其在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先进做法,包括产业兴村、产业哺农、产业美村三方面的建设成效,最终提出以多元化资本支撑、多产业融合发展和多主体建设能动性为出发点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整理出对中国其他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参考意义的指导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各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任重而道远,同时各地区有其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和流传至今的风土人情等特定基础,本文仅为与苏南城市经济发展相当的地区在乡村振兴实施路径提出可供借鉴的做法及意义,但由于本文缺乏数据分析,在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及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证明。
参考文献:
[1]武小龙,谭清美.新苏南模式:乡村振兴的一个解释框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8-26,163-164.
[2]苏阳中央党校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李兴山,曹新.“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转型升级[N].学习时报,第004页.
[3]程勉中.新苏南模式的演进:统筹、转型与超越[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5):20-26.
[4]程萍.基于生态文明的“后苏南模式”思考——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现代化和全球变化”首届世界现代化研究论坛,2013.
[5]张艳菲.“苏南模式”变迁下的产业转型探索——以武进区产业发展为例.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8.
[6]长江村的幸福经[J].农家之友,2012(05):26.
[7]曹建林.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南农民生活变迁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5):7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