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ep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Hydropower Surveying and Designing Enterprises
孙晨希 SUN Chen-xi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造价中心,成都 610072)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mited Cost Center,Chengdu 610072,China)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水电勘测设计行业竞争与日俱增。水电勘测设计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具有良好的知识资源和实现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在阐述知识管理发展历程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分析了水电勘测设计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效能、意义和前提,结合具体水电勘测设计企业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阐明了其现已具有的实现知识管理基础,提出了为其知识管理采用的具体可行框架和构建平台,并指出了其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推行知识管理,提前获取知识储备,运用知识管理思想,构建知识管理平台,将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必将为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持续竞争优势获取上带来新的思路。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imes, the competitiveness keeps pacing day by days. The hydropower surveying and designing enterprise is the knowledge-intensive enterprise, which has good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the conditions of realizing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It expounds progress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base of the related concepts; it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s core competitiveness. It analyzes the efficiency, meaning and premise for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hydropower surveying and designing enterprises which follow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with an example of a hydropower surveying and designing enterprise, the reality to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mited. It clarifies the foundations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the corporation already has, proposes the workable frameworks and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the knowledge for the corporation, points out the notices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corporation. Practicing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cquiring knowledgein advance, using the thought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it will improve the efficient of the management and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it will also bring the new thinking method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sustained competitiveness for the hydropower surveying and designing enterprises.
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水电勘测设计企业;核心竞争力
Key words: knowledge;knowledge management;hydropower surveying and designing enterprise;core 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35-0048-05
0 引言
水电勘测设计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技术力量雄厚,知名专家众多,工程经验丰富,资源优势明显,是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突出特点。运用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思想,构建知识管理平台,将知识资源有效保留在企业内部并不断创新丰富,成为企业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高速有效实现信息资源沟通,以因应市场变迁,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itiveness),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美誉度。在保持传统水电行业优势地位的同时,将业务范围扩展到新能源项目、水环境与市政项目和国际项目,继续保持并扩大EPC总承包项目优势,提高在水电行业和非水电行业的影响力,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 我国知识管理的兴起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17世纪初就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经典论断。1988年,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了《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是关于知识管理的开山之作,开创了知识管理的新时代[1]。20世纪末,知识管理理论开始兴起,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2]。21世纪初,我国开始引入知识管理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与企业实践[3],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同样掀起了热潮,很快上升为我国管理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性领域和焦点性领域,涉及经济社会的众多方面,成为企业管理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甚至,有学者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4],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对社会经济影响与日俱增的必然产物。目前,知识管理理论已在中国实业界普及,但在水电企业真正实践并取得成功的案例凤毛麟角[5]。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水电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如何打造水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2 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新概念,是通过对知识的归类整理以及建立制度化管理流程,实现对知识进行吸收、保管、共享和转化的过程。其特点主要是基于对知识具有并创造价值的认识,致力于对知识的利用创造价值,最大限度的掌握并利用知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所获得的认知,包括积累经验的综合,所谓“知”,就是知道,晓得某种事物的意思;所谓“识”,就是知晓某种事物以后形成的见识。由此可见,“知”着眼于人对事物信息的主动了解,而“识”则包含着人对事物信息了解以后所作出的鉴别、扬弃和把握[6]。知识管理中所指知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员工个人知识(employee knowledge)与企业组织知识(knowledge embedded in physical system)[7]。员工个人知识,是指员工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经验等,这些知识会随着员工的流动而消失。企业组织知识,是指企业组织系统内的知识,如企业工作流程、企业管理制度、企业信息平台、企业文化、企业专利技术等,这些知识不会随着员工的流动而消失。员工个人知识是企业组织知识的基础,通过知识管理,员工个人知识可转化为企业组织知识。
围绕知识管理的目标、流程、对象和方法,不同学派的研究者们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有所不同。笔者认为从管理的方法定义和理解知识管理,更贴切水电勘测设计企业,这种定义方式的典型思想提出者是全球性机构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merican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Center,APQC):“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义的策略,它保证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最需要的人,并帮助人们分享这些知识,以能改进组织行为的方式将信息付诸于行动。”知识管理的流程,就是知识的产生、分析、提炼、存储、共享和利用,在过程中实现知识整合、知识重组和知识运用。
3 知识管理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将企业内分散、隐形、无序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实现员工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有效整合,带来知识的共享与增值,使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通常称之为核心竞争力。即在某些关键领域特有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替代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成为领先者的一种能力。
核心竞争力不仅能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而且具有延展性,可随企业知识的不断累积而不断提高,并由此将影响扩大到关键领域相关的其他领域,产生连带正效应。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表现出企业为业主提供高满意度的产品,实现合作“共振”和双赢的能力,这就要求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将企业的人才和知识资源集中在与其核心竞争力有关的关键领域,因此提高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知识管理的运用。
4 水电勘测设计企业的知识管理
4.1 知识管理的效能
水电勘测设计企业的知识管理有三方面的效能。第一,企业内部员工个体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成为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但知识仅存于员工个人头脑之中,难以有效使用和传承。如若人员流动,则会造成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有了知识管理,则可将这些知识固化在企业内部;第二,企业工作业务繁忙,员工经常将自己陷入一个又一个项目中,除了能够形成文字和图纸的报告,还有很多工程经验、创意和总结,随着工程的结束,也随之结束。缺少对工作必要的总结和技术经验交流。有了知识管理,则要求员工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员工的潜质也能得到尽情发挥,将深植于员工身上没有发掘的隐性知识通过员工间的不断交流互动、总结反思外化传递,共享宝贵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进一步创新知识,企业整体业务水平必将进一步提高;第三,企业员工做工程项目时,会用到类似的工程资料,需要类似的知识、设计经验,如果查找不到当初的相关信息,就不得不重复思维过程,造成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和重复劳动。有了知识管理,各类资料都可方便快速查询,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构建知识管理平台尤为必要。
4.2 知识管理的意义
传统型水电勘测设计企业为水利水电项目提供勘测设计和咨询服务,其主要工作内容为水利水电项目流域规划、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等。企业内设有水资源规划、水工、施工、机电、建筑、造价等多个生产部门,依靠在水电勘测设计行业积累的专业知识,业务范围还可扩展至新能源、水环境治理、市政、港口等多个行业,成为新型水电勘测设计企业。这类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一般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企业技术型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先决条件;第二,知识是这类企业快速成长和不断壮大的原始驱动力;第三,知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因此,探索、研究和实践知识管理,对水电勘测设计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有着重大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4.3 实现知识管理的前提
实现知识管理的前提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3.1 知识资源的积累和运用
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在水电勘测设计企业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是企业不断进步和创新的动力。在多年的工程项目积累中,形成了大量的设计成果报告和图纸,这些报告有两种保存形式,一是出版的纸质文本,二是电子文档。运用知识管理思想,对报告进行有效分类、存放、共享和交流,就能在不断在运用过程中,创造出更好的工程项目产品,体现出知识的创新、升华和增值。
4.3.2 制定知识管理的战略措施
认识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把知识管理作为水电勘测设计企业的一项长期战略,实现企业战略措施和知识管理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知识管理的顺利开展和成功应用。战略规划措施决定着知识的走向和流程,把握着知识管理的过程,风险控制。相应地,知识管理的流程宜和企业工作流程同步进行,知识管理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并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4.3.3 完善知识管理制度措施
企业需要在内部制定有效激励机制保障知识管理顺利进行,让企业员工从内心认可知识管理,自觉践行知识管理,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知识管理参与度。有效激励机制可以是物质上的,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建立健全针对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知识管理考核制度,构建知识管理参与人员框架结构。对知识管理进行中相关的企业员工和各类事件做个体分析,区别对待。对积极分享,提供知识的贡献者,企业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及时鼓励和正面评价。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带头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总结。让知识管理成为员工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通过多种多样的激励机制,改变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观念。在建立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的同时,建立知识管理日常维护制度、知识保密制度、知识绩效制度、知识奖励制度等等。规范完善知识管理的制度措施,将有效推动知识管理,保障知识管理可持续进行。
5 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构想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院)是水电勘测设计企业的典型代表。成都院持有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工程设计综合甲级等20余项资质证书,拥有国家勘察大师、国家监理大师等一批工程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高的带头人,技术实力雄厚、人才优势明显。在成都院实现知识管理,不仅能够提高知识资源配置效率,还能增强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生存能力,创新管理思路,增加生产效益,对增强核心竞争力产生积极作用。
5.1 实现知识管理的基础
知识管理建立在知识持续获取的基础上,企业必须具备这些基础,才能实现知识管理。成都院成立60年以来,依托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以知识员工为主体,以知识创造为重点,成功开拓了西南以及西藏地区水电勘测设计市场,具有坚实的知识管理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1 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
成都院有着十分融洽、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工作氛围,员工之所以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适应工作岗位,成为业务骨干,是因为院内老带新、传帮带的良好企业文化,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无私贡献了自己的知识。此外,全体员工均充满学习的动力和激情,有分享工作心得,交流工作体会的意愿和企求。如加以恰当引导、激励,让员工牢固知识管理理念,将会呈现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既成为学习型企业,又成为共享型企业。
5.1.2 定期开展技术交流活动
为搭建良好交流平台,加强员工间技术交流,扩大工作经验分享范围,推动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成都院经常在全院及部门范围内不定期举办技术讲座、论坛及工作经验交流会。这些活动通常是系列活动,每次活动一个主题,每个主题由若干熟知并擅长某领域的主讲人主讲。主讲人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和抑扬顿挫的讲授,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知识。紧接着在员工间展开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或发表个人见解,或提出有关疑问,或求解工作中的困惑等等。活动中的相关问题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解决或共同探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对从未接触过该领域的员工,也会通过活动拓展自己的执业广度。这些活动在成都院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员工对这类交流会热情高涨,积极参与,用心交流,是构建知识管理的不错平台。
5.1.3 技术标准同步跟进
成都院设有多个生产部门,需用到众多技术标准。成都院关于技术标准的信息资料,从国际、国内、行业及企业技术标准层面,汇集成《国外技术标准》、《国家技术标准》、《行业技术标准》、《企业技术标准》、《受控技术标准》和《技术标准制定、修订》等内容,每年定期发布《受控技术标准目录》。院内各生产部门配合科技质量部门,汇编成院《受控技术标准目录》。但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每年会不定期出现新技术标准取代原有技术标准。该《目录》定期更新,院门户网站上及时发布,方便了员工同步跟进技术标准的规范使用。如2015年,科技质量部门发布过两次目录更新:即《受控技术标准目录》(第1版)和《受控技术标准目录》(第2版)。
5.1.4 设计报告文件档案管理
对已形成报告的工程成果文件,各生产部门均会对其整理归档,归档文件分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此外,成都院档案管理部门将所有报告汇总至电子文档目录,即《科技档案报告》。《科技档案报告》针对每份文件均有四类特征描述:档案编码、档案名、形成日期、保管期和密级。若对此再做深入研究,科学分类,提档升级,实现查询更为方便快捷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5.1.5 技术信息化平台
成都院企业内部有院门户网站、OA管理系统、MatrixOne系统、腾讯通(RTX)等各类信息化平台,员工可在平台上获取、传递和共享知识,这类平台已积累大量基础数据。有了这些平台基础,构建知识管理平台就方便得多。
5.2 知识管理的可行框架
成都院虽有知识管理基础,但目前知识资源过于分散,缺乏统一数据交流标准,没有形成系统,因此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而且,因缺乏规范的知识管理地图,知识资源不便于检索,利用率较低。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成都院知识管理框架供参考,该框架分为知识内容库、知识过程库、知识经验库和人力资源库[8]。如图1所示。
知识内容库:分为外部知识内容库和内部知识内容库。外部知识内容库包含行业技术标准,国内外水电、新能源、水环境与市政等多个市场行业动态、市场信息、市场风险和竞争对手信息等;内部知识内容库包含所有项目成果、计算书、专家审查意见和相关文件资料,院内领导及高管、职能部门会议纪要等。
知识过程库:知识过程库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员工沟通过程中产生的正式或非正式信息;与项目技术和管理问题有关的会议信息、会议讨论过程和会议纪要;值得关注的是,项目的相关会议都应全面记录,而且记录的信息应及时反馈至知识过程库,方便项目内成员及时获取。二、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和方式、解决过程中参与的项目成员和咨询的专家。三、所有项目中间过程有参考价值的有关报告、图纸、计算书和相关文件资料,校核审查人员意见及反馈修改情况,各级评审会会议纪要,专家意见及意见反馈修改情况。四、院管理体系文件,这些体系文件和管理规程为设计产品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利的管理流程保障。以及流程文件及时的更改信息,考核标准的变化等。
知识经验库:知识经验库是项目所有获得的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项目进行中发生各种问题的处理经验总结;二、项目所有参与者在项目中积累到的经验教训和项目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和工作总结可以是整个项目全部完成时的总结,也可以在项目进行中,随时的总结。比如,每天的工作结束后,可以对今天的项目进行总结,这种总结不一定要求形成正式的文字报告,可以是几句话的总结。还可以在项目进行完成了一个阶段后进行总结。三、院内的技术交流会PPT、交流会讨论记录、音频、视频;院内组织的生产业务培训、管理内容培训、英语培训等各式各样的培训。四、生产部门对于新员工的作业指导书,将规范新员工如何快速有效适应岗位技术要求。
人力资源库: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在开展咨询服务过程中,必须整合各种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发挥技术专长者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专家和专业人才积累系统。在企业外部,对经常和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往来的关系人和潜在关系人,形成关系人网络系统。将这两类系统整合为人力资源地图,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网络。
知识内容库、知识过程库、知识经验库和人力资源库,虽然从表面上看,目前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现有的各种交流工具实现,但实质缺乏系统性有效整合,运用知识管理,搜集相关文档,将之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使用,员工遇到问题,不再会在茫茫资源中无所适从。
5.3 知识管理平台的构建
计算机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知识管理中知识的获取更加方便、知识交流更加快捷,为水电勘测设计企业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创造了良好技术支持。成都院可依靠自身技术力量,通过数据库管理技术,针对自身项目特点,总结自身项目数据库,积极加入外部信息系统,建立知识管理平台,使企业员工在任何地方,都可通过电脑、手机和移动电子设备,随时访问企业知识管理平台,随时掌握历史资料、经验数据和最新项目动态,为业主提供高品质勘测设计和咨询服务。
5.4 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知识管理,不能简单视为对已有报告、图纸、信息等资料电子文档进行储存的一种管理思路,它还涵盖了对存储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分析和提炼的过程,将已有知识转化为同类型项目的工程经验资料,同时强调了用知识管理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成都院生存在社会这张大的关系网中,企业和外部环境不可避免会发生相互作用。从知识管理思想出发,外部环境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企业与项目关系人(政府、业主等)维系和保持关系,运用知识管理思想使这种关系得到延续和衍生。
二是知识管理强调了企业从外部环境中学习知识、获取知识,这将帮助企业抓住外部机会,识别外部环境风险,提供判断依据,为企业准确判断市场形势、分析市场机遇和把握市场动态创造有利条件。
成都院企业机构设置形式为矩阵式组织机构,这种组织机构是将企业员工按职能划分为不同部门,同时按工程项目设置项目部,员工既服从职能部门领导,又服从各工程项目部统一调配和安排。这种组织结构使得知识既可在职能部门间部交流,也可以在项目内部交流,知识在交流中实现了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当企业内部沟通层级和沟通关系人较多时,知识在纵向和横向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就越大,而知识的沟通效率影响着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和速度,因此构建扁平化、网络化知识管理结构十分重要。另外,加强院内横向和纵向沟通,打破项目部和职能部门沟通壁垒,可使知识在横向渠道能迅速传递给纵向渠道,纵向渠道也能迅速传递给横向渠道,从而保证知识流通渠道更加顺畅,促进知识有效流通,改善企业内沟通效率。这也是知识管理思想的一种延伸。
6 结论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水电勘测设计企业运用知识管理思想,构建知识管理平台,使得企业及企业员工遇到任何问题,都自然联想到运用知识管理方法,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处理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这必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水平,推动勘测设计和咨询服务产品提高质量,促进企业与业主形成良好沟通状态,推动企业生产力革新,驱动企业在保持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思考转型升级。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下的产物,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随着知识密集化、服务竞争剧烈化,企业与市场都逐渐变得挑剔,希望贴上品牌价值的标签,这在技术与知识密集型的水电企业尤其凸显。因此水电勘测设计企业推行知识管理,提前获取知识储备,驱动知识管理理念的不断提档晋级,必将为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持续竞争优势获取上带来新的思路,成为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形成特色品牌的主要战略选择之一。例如扩大水电勘测设计EPC总承包市场,迅速进入和适应非水电市场竞争,参与国际多元化市场竞争等等,这无疑彰显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攀升,是成都院人翘首企望的。
参考文献:
[1]彼得F德鲁克.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刘湘丽.知识管理的发展及其理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3):25-28.
[3]喻登科,周荣,涂国平.论“知性管理”[J].情报杂志,2015,34(3):200-207.
[4]陈瑜.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EB/OL].(2012-12-10)[2015-08-31].http://finance.sina.com.cn.
[5]王华,刘良灿,张同建.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困惑和改进[J].管理现代化,2015(1):94-96.
[6]袁曦临.知识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7]易凌峰,朱景琪.知识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TSERNG H-ping, LIN Yu-cheng.Developing an activity-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for contractors[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4,13(6):781-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