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关于我们 最新公告 往期目录 录用通知 投稿指南 汇款方式 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最新公告
《价值工程》现安排25年8-10月版面!可以加急2412-30
2024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09-20
《价值工程》投稿咨询电话!08-22
《价值工程》对文章题目和摘要的字数要求08-15
《价值工程》栏目设置07-22
《价值工程》文章细节要求:05-15

版权信息

版权信息:
杂志名称:《价值工程》
主管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河北省技术经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国际刊号:1006-4311
国内刊号:13-1085/N
邮发代号:18-2
责任编辑:张崇
咨询电话:18132119945
投稿邮箱:vezzs02@163.com

价值链·供应链
人工智能下的社会治理研究

Research on Social Governance und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张金 ZHANG Jin;柳燕 LIU Yan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南京 210042)
(Jiangs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anjing 210042,China)

摘要:人工智能推动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创新变革。为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明确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提升、治理模式创新、治理力量融合等方面的成效,重点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就业机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科技伦理等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并由此提出了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健全监管法律法规、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体对策。
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rives social development into a new stage and promotes intelligent and innovative changes in social governance. In order to thoroughly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AI technology in social governance, cla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AI technology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ublic service enhancement, governance model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governance forc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risks and challenges in terms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formation security,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echnology ethics brought by the application of AI technology, and thus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such as the promotion of A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regula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promoting the refinement of social governance.
关键词:人工智能;社会治理;智能化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ocial governance;intelligent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1)01-0182-02

0  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概念首次出现是在1956年的Dartmouth学会上,经过学术界技术界60多年的理论与技术发展,关于人工智能的表述越来越完善,人工智能试图生产制造出按照人类思维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可以模拟人的思维,是可能像人或者超过人类思维方式的智能。那么如何定义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拥有人类意识按人类思维思考呢?人工智能之父艾伦·麦席森·图灵发明了图灵测试方法,即让机器与人对话,如果使人做出了超过30%的预判,便认为它具有智能。人工智能在学术界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区别在于它们是否严格意义上拥有自我思维意识。相较于可以独立思考的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技术在这60多年间蓬勃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和算力不断得到改进和提升,逐渐应用于人们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社会治理能力的智能化水平提升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步,本文将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的发展机遇、风险挑战和对策建议进行研究。
1  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新机遇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工智能技术深入社会治理领域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智能化、提升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服务能级、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形成多元一体的社会治理力量体系、促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新机遇。
1.1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  人工智能技术是新兴技术,催生了新的产业的同时也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赋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治理手段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催生新应用新工具出现,使用智能机器人自动化作业代替人类进行手工体力劳动,甚至是一些简单的脑力劳动。此外研究人员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新材料发现、生物医药创制、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提高研发效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在传统产业方面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结合5G发展“人工智能+工业”技术,改进传统产业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在催生新产业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如智能音箱等新的交互方式带来了新的智能产品,激发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带动了智能软件和硬件等产业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应用在数据挖掘领域,通过对海量数据资源进行智能分析挖掘市场需求变化等,为政府企业制定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充分发挥数据价值。
1.2 提升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服务能级  日益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升级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服务方式提供了必需的软硬件支持。首先是对社会安全管理的提升,大数据、物联网、超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公共安全监控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比如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对犯罪行为进行预测预警、在社区安装防火防水防盗等智能传感控件等,保障公共安全。其次是在社会公共管理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高了机器学习能力,通过采集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数据的发展规律,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并推广使用新兴技术提升社会智能化水平,比如在社区设立区块链管理社区等,提升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最后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公共安全和公共管理都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对现有服务进行动态观测,及时依据分析结果调整服务政策和方法,提升服务能级。
1.3 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呼唤新的社会治理方法,需要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更加快速、更加智能,充分满足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推动了AI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首先是从末端转向源头的社会治理重心的转变,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预防社会问题爆发提供技术支撑,可以应用在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监控等领域。其次是从经验治理到精准治理的模式转变,大数据、AI技术为社会治理提供决策性支撑,可以有效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比如在治理交通拥堵时,使用AI技术智能调控各方向红绿灯通行时间,提升通行效率等。最后是从垂直治理到扁平治理的模式转变,现有的技术为政府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创造了条件,使用AI技术改进如我的南京等城市智能服务平台便民服务流程,推动社会治理服务便民化水平。
1.4 形成多元一体的社会治理力量体系  社会治理的模式转变、信息的互联互通、人民群众的深入参与越来越强调社会治理力量主体的多样性,不同的社会治理主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角色,站在不同的社会角度,有着不同的社会治理需求,这就导致社会治理不再是单一由政府负责,而是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团体、个人等不同的社会治理主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信任共享,协同共建,良性循环,推动形成多元一体的社会治理力量体系。
2  技术应用风险和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新机遇,新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提升了社会治理效率。但是我们在推广“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智能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减少、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科技伦理等风险和挑战。
2.1 就业机会  人工智能技术的大量应用,工厂的自动化生产普及必然会带来人工岗位被替代,就业机会被减少的问题,造成社会不公。2020年10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对人工的替代以及新冠疫情对经济冲击的叠加影响对当前的就业环境造成了双重打击效应,大量的就业岗位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所淘汰,到2025年预计会减少覆盖到15个行业的8500万个就业机会。
2.2 信息安全  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提高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智慧化程度,提高安全科技的应用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但同时技术本身的信息安全风险也会导致新的安全问题。首先人工智能算法自身安全性如果不高,容易被黑客进行针对性供给,从而获取到个人信息,比如社区、道路安装的大量人脸识别监控设施采集到人脸信息。其次人工智能产品的使用者的个人隐私相当于被产品厂商无障碍监视,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谋求私利而危险社会和国家安全。
2.3 法律法规  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出现问题时难以厘定责任。一方面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具有初步自我意识可以像人一样行动思考的智能产品的法律地位是否可以成为法律主体,独自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可以将会颠覆现有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另外一方面是智能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使用者之间的责任难以界定清楚,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定相关主体的责任。
2.4 科技伦理  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执行,可能会带来社会伦理问题,在执行开发人员所设计的算法程序时,如果产品的开发者在算法中带有一定的个人偏见等倾向性问题,将会导致产品执行时的不合理行为,对产品使用者本身造成伤害。又比如“大数据杀熟”造成的价格歧视、医疗人工智能的算法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智能司法可能得出的错误法律责任等问题。
3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循序渐进,通过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健全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手段不断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监管和引导,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3.1 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加强应用  重视并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力度,通过实施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疫情防控等应用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平台,营造适合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创新生态,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通过布局建设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集聚发展一批人工智能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智能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发展融合,加强在疫情防控等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
3.2 健全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健全法律法规首先是要确定好信息安全的管理问题,确定好个人信息的使用和管理,明确个人信息贩卖泄露的法律责任,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其次要探索规范智能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使用者之间的法律责任,确保在科技伦理等问题发生时有法可依;还必须要规划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保证技术创新的所有权,打击不正当竞争,保护开发人员的创新激情;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监管。
3.3 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加强引导  将人工智能作为社会治理的新工具,推动社会治理向精细化转变,改变传统的粗放式服务。针对不同的领域找准问题的重点,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的人群需求提供定制化、多样化的服务;有针对性的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构建多方互联互动的社会治理力量体系。
4  结束语
从文中得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社会治理中成为城市社会治理的创新热点之一,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发展应用过程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在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升级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提升,结合人民的生活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开发应用与风险防控,推动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20/1104/c64094-31917780.html,2020-11-04.
[2]文习明.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治理:机遇、挑战与总体框架设计[J].岭南学刊,2019(03):83-88.
[3]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EB/OL].https://new.qq.com/rain/a/20201113a058ej00,2020-11-23.
[4]陈晓春,谢瑶.“三共”社会治理格局智能化的政策创新研究[J].理论探讨,2019(01):155-160.
[5]陈鹏.人工智能时代的政府治理:适应与转变[J].电子政务,2019(03):27-34.
[6]李小艳.习近平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智能化与共建共治共享[J].系统科学学报,2019(02):80-85.

社址:石家庄市槐安西路88号卓达玫瑰园物业楼 050091    电话:18132119945    微信:15132496582

投稿邮箱:vezzs02@163.com

价值工程杂志社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备案号:冀ICP备19020820号-1     技术支持:新钥匙建站

我要啦免费统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4小时热线: 181321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