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童斌 TONG Bin;郭婧娟GUO Jing-juan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摘要:在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费用愈高的趋势下,本文引入精益成本管理工具——作业成本法,将不同类型的预制构件作为成本标的物,合理准确地分配间接费用,结合实际案例研究了装配式建筑作业成本核算步骤,在此基础上对预制构件设计、生产、运输、安装以及信息化管理过程进行价值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最终建立增值高效的精益作业链,有效降低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
Abstract: Under the trend of higher management fee in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this research introduces the lean cost management tool Activity-Based Costing, which takes different types of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as cost targets and distributes indirect costs accurately, and introduces the steps of ABC in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combined with a practical cas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value of components design,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install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improvement measures, ultimately establishes a valuable and efficient lean value chai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cost.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作业成本法;精益作业链;精益成本管理
Key words: prefabricated building;Activity-Based Costing;lean value chain;lean cos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24-0092-04
0 引言
装配式建筑具备“设计标准化、构件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应用智能化”等特点,在节能环保、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施工质量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支持力度,提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达20%以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达30%以上”的目标。然而,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成本高严重阻碍其发展,据统计装配式建筑每平米造价比现浇式建筑高出700~800元。由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具有核算难度大、管理费用比重高的特点,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精益成本管理的要求,而作业成本法引入作业为资源费用归集的对象,能够更准确地分配间接费用,同时追根溯源识别成本动因,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建立增值高效的作业链。因此,本文借鉴广泛应用于制造行业的作业成本法,以实现装配式建筑精益成本管理。
1 装配式建筑作业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核心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即先分配资源费用至作业,再由成本动因的确定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从内容上看,作业成本法包括成本核算和作业管理,其中成本核算合理计量产品成本,而作业管理关注的是资源动因以及作业动因的价值分析[1]。
装配式建筑对信息化技术、工业化水平要求较高,项目管理费用显著提高,而节约劳动力的优势也使其人工费比重在下降,在间接费用增大和直接人工减少的双重作用下,使得传统成本法的间接费用分配率很大,直接导致最终成本的巨大误差。其次,由于传统成本法将工时、台班、原材料消耗量作为分配基础,而它们并不能直接导致间接费用的增加,用不具备因果关系的元素来分配这些费用,必然会导致成本信息的失真,因此传统成本法越来越不适用于装配式建筑。
此外,装配式建筑通过规模化生产方式生产预制构件,再运输至现场装配成整体,这种建造方式代表着建筑业全产业链整合和发展的程度。不同于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不仅仅是将现场施工的部分工作转移至工厂,而是整个建筑生产环节的重新设计,需要各生产环节更加紧密的协作,强调精细化的流程以及组织管理模式。而作业成本法将构件设计、生产、运输、安装全流程划分为一项项作业,更精确地分配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实现精益成本管理,而且能够识别作业的有效性与增值性,减少作业之间的浪费,使得各环节连接更加紧密。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好地适用于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费用比重愈高的趋势,有利于间接费用的合理分配,有利于成本信息的准确表达,同时追根溯源识别成本动因,最大限度减少浪费,紧密连接作业链。因此,本文认为作业成本法应用于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具备较强的可行性。
2 装配式建筑作业成本核算步骤
在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中,预制构件的产品费用占比最大,目前构件的市场价格大约为3000元/m3,在装配式率40%的情况下,构件的成本费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成本可以达到500元/m2,大约占到装配式建筑总成本的五分之一。而且当前很多地区预制构件价格相对较高,以北京市某预制构件厂为例,按同等条件现场浇筑进行对比,预制外墙较现浇方式每建筑平米增加223元,预制内墙增加188元,楼梯增加40.04元,楼板增加26.96元[2]。因此,本文将不同类型的预制构件作为成本标的物,主要研究构件设计、生产、运输、安装过程中发生的作业成本,具体核算步骤如图2所示。
2.1 建立作业中心
本文基于重要性原则,划分了四项作业中心:构件设计作业中心、构件生产作业中心、构件运输作业中心、构件安装作业中心,考虑到信息化管理水平对各项作业的影响,将其单列为一项作业中心,每项作业中心再根据流程细分为具体的作业。具体作业划分如图3所示。
2.2 分配资源,形成作业成本库
作业中心建立之后,需要分配资源费用至各项作业中心,对于直接材料、人工和机械费用根据相关原始凭证直接追溯,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一样,所以本文只归集间接费用,主要包括辅助材料、管理人员薪酬、动力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各作业中心消耗的资源如表1所示。
2.3 识别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
建立作业成本库后,需识别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至各类构件。本文识别作业中心成本动因的方法是,综合考虑作业相对成本、计量成本、作业动因与作业中心消耗资源的相关程度等因素,从作业中心挑选代表作业,并将其成本动因视为作业中心的成本动因[3]。例如:构件安装作业中心包括构件吊装等六项作业,其中构件吊装作业成本比重较大,且容易获取相关数据,因此选择该项作业为代表作业,并将其成本动因—吊装效率作为构件安装作业中心的成本动因,最终确定各项作业中心的成本动因如表1所示,再计算出成本动因分配率,从而确定各类构件应分摊的作业成本。
3 装配式建筑作业价值分析
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作业价值,从价值工程的角度来说,产出价值=产出功能/资源费用,而在作业成本体系下,作业量与资源费用的比值代表着作业的效率,产出功能与作业量的比值代表着作业的价值,可以推导出下列公式:
■
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归集资源费用也是分析作业效率的过程,作业量一定消耗的资源越少,或者消耗资源一定作业量越多,表示作业效率越高;而揭示成本驱动因素的同时,也识别了哪些作业是必须的,哪些作业是多余的[1]。因此,下文通过分析作业的有效性和增值性,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实现作业管理。
3.1 构件设计作业中心
相较于现浇式建筑,装配式建筑设计成本提高大约30%,显然构件设计属于增值性作业,但现阶段设计效率不高。提高效率的措施有:①构件拆分建议少户型、多组合,构件设计遵循模数化、平面化、简单化,将预制构件形成标准构件库;②加大设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BIM软件操作能力[4]。
3.2 构件生产作业中心
3.2.1 模具设计制作作业分析
目前模具设计制作属于增值低效作业,由于模具是按照构件的形状进行设计和制作的,在以往的构件设计先进行单体设计再拆分,难以实现较高的标准化程度,若在项目开始阶段就以工业化和标准化的思维进行单体设计,可以显著提高构件标准化,增加模板周转次数[1]。未来还可以采取改变模具主体结构、推广边模机械手或者开发虚拟模具制造技术等措施,进一步实现制作过程的工业化。
3.2.2 蒸汽养护作业分析
蒸汽养护作业能够直接影响构件产品成型,但目前耗费的时间长,属于增值低效作业。构件厂商需要灵活设置养护窑高度,既要有高度小的隔层,用来养护小型构件,可以节省空间,又要留有高度大的隔层给异型构件,避免出现普通流水线异型构件不能进窑养护的状况[5]。
3.3 构件运输作业中心
由于预制构件体积大,设计标准化程度低,需要专门的运输工具,运输效率低下,而且构件在运输各环节容易损坏,因此构件运输属于非增值且低效的作业。为了提高运输效率,需要制定详细运输规划,根据构件大小规划运输车次,尽量选择靠近施工现场的构件厂,由储存区域的位置规划运输路线,由施工顺序规划构件运输顺序。
3.4 构件安装作业中心
3.4.1 构件吊装作业分析
构件吊装能够直接增加交付物的价值,属于增值作业。吊装费用中垂直运输费比重较大,主要原因在于预制构件的尺寸和重量较大,增加了塔吊吨位,可以通过分段流水施工方法实现多工序同时工作,提高施工效率。
3.4.2 构件堆放作业
从JIT要求的零库存的理论来看,构件堆放属于非增值作业,但是在短期内无法消除,只能通过提高作业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目前可通过RFID技术对构件进行唯一性标记,实时掌握构件信息,根据现场的实际施工进度,迅速将信息反馈到构件生产工厂,调整构件的生产计划,减少待工待料发生几率,有助于实现精益建造中零库存、零缺陷的理想目标。
3.5 信息化管理作业中心
信息化管理对上述各项作业中心均有影响,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可显著提高效率,属于增值性作业,但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尚未成熟、信息化水平低、技术人员操作不熟练等导致作业效率低下。
目前在建筑领域应用较广泛的信息技术主要有:BIM、RFID、3D扫描等,为了提高应用效率,需要与各项作业中心深度融合,建立以预制构件BIM模型为核心的信息集成平台,如图5所示:①在构件设计作业中,建立装配式建筑的BIM构件库,以“预制构件模型”的方式来进行系统集成和表达;②在构件生产作业中,结合BIM和ERP系统,创建一体化的信息交互平台;③在构件运输、安装过程中,通过RFID及3D扫描技术实时追踪构件信息,并将记录反馈至BIM构件模型中,以实现构件信息的可视化表达[6]。
4 装配式建筑作业成本核算的应用案例
北京市某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建筑面积为21285m2,预制率达40%,主要预制构件有预制外墙、内墙、楼板、楼梯等,通过查阅相关财务报表及合同,与构件相关的直接费用共计14451元/m3,间接费用为3189元/m3,其中辅助材料费用941元/m3,管理人员薪酬1140元/m3,动力费423元/m3,固定资产使用费685元/m3。
4.1 分配资源,形成作业成本库
按照作业成本法原则,直接费直接追溯,间接费用根据各项资源的动因按照一定的比例汇集到上述的5项作业中心,各作业中心成本汇总如表2所示。
4.2 计算成本动因率,分配作业成本
由3.2识别出的成本动因,再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掌握了相关的成本数据,进一步确定成本动因量。由成本动因量及表2得出的各作业中心消耗的资源总量,可计算出成本动因分配率,再结合成本动因量分配各作业成本至构件产品,其公式为:
成本动因率=资源动因消耗量÷作业中心动因消耗总量
作业中心的间接费用=成本动因率×该作业中心的成本动因量
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4.3 追溯直接费用,计算总成本
根据劳务分包合同、采购合同、工程量清单等,各预制构件的直接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如表4所示,进而根据构件总成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得到最终成本。
5 结语
本文将作业成本法引入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中,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装配式建筑管理费用比重高,且具备产业化和数字化生产的发展趋势,作业成本法应用于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中具备较高可行性;
二是将不同类型的预制构件作为成本标的物,划分成构件设计、生产、运输、安装以及信息化管理五项作业中心,再通过资源费用的分配、成本动因的识别,实现装配式建筑作业成本的核算;
三是预制构件设计、生产、吊装作业及信息化管理属于增值但低效的作业,通过加大自动化程度以提高作业效率,而构件运输、堆放属于非增值作业,提高信息化水平以实现精益建造中零库存的理想目标。
实践管理人员可借鉴本文,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中,建立增值高效的精益作业链,有效降低建造成本。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广明,武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增量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7,38(1):15-21.
[3]王媛媛.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核算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4]冯清洁,李检保,王勇.基于分析统计的装配式与现浇式成本比较研究[J].建筑经济,2018,39(02):49-53.
[5]倪雪峰.预制混凝土构件自动化流水线研究[J].绿色建筑,2017(1):62-64.
[6]白庶,张艳坤,韩凤,张德海,李微.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建筑经济,2015,36(11):106-109. |